11/11/2005

動物實驗證明:想要長壽 不能吃太飽

【中廣新聞網 】

想要長壽,不能吃太飽。動物實驗證明,處在飢餓狀態下,可以讓老鼠、蟲子延長壽命,因為動物為了覓食求生,反而會保持活動力。不過長庚醫院桃園分院副院長黃美涓表示,飢餓對人類延長壽命效果有限,因為人餓了一天,反而體溫會下降一度,四肢無力。

但是黃美涓也說,吃太飽會造成肥胖、高血脂、高血糖、而且不愛活動,會增加慢性病風險。因此想長壽,飲食不能過量,並且可以選擇富含維他命A、C、E的食物,透過食物調控基因,達到抗氧化的效果,也有助於長壽。

11/09/2005

哪種止咳化痰藥最有效?

【張曉卉】
市面上鎮咳化痰成藥廣告滿天飛,品牌琳瑯滿目,如何安全選用?

台大醫院郭壽雄醫師表示,如果是感冒引起且沒有嚴重併發症的咳嗽,或者是慢性阻塞性肺病、抽菸而常咳嗽的人,咳嗽型態沒什麼變化,可以自行至藥局購買的止咳藥物緩解咳嗽。

新光醫院藥劑科主任王春玉指出,咳嗽時常會使用止咳祛痰藥物,但鎮咳及化痰是兩件事。鎮咳藥主要是作用在大腦的咳嗽中樞,降低其敏感性,進而抑制咳嗽。

但要小心使用含有可待因(codeine)成分的鎮咳藥。不當的劑量或濫用,會有嚴重副作用或成癮性,因此市售含可待因達1%以上的產品,都須另列為管制藥管理。

並且有痰的時候最好不要用藥物壓制咳嗽反射,造成痰液滯留呼吸道,增加感染風險。假如咳嗽裡沒有痰聲,不妨服用含有dextromethophan的成分止咳藥物。

化痰或袪痰藥的原理,是分解黏液的多醣纖維,使痰變稀且黏稠度降低,藉著咳嗽排出。

但不要太依賴化痰藥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便指出,許多祛痰劑毫無療效;美國肯塔基大學肺部醫學教授菲利浦也說:「目前尚無證據顯示有任何藥物能有效化痰,多喝水,是最佳化痰方法。」

統一生活事業康是美行銷部商經理、也是資深藥師的蔡佳嘉提到,許多人到藥局會被藥師強力推薦某些止咳化痰藥物,但依法藥師可提供諮詢,但不能推銷藥品。

蔡經理介紹了幾種目前在開架通路上較多人使用的鎮咳化痰藥,並分類為保養型、中藥成分且有治療效果、藥水、以及綜合鎮咳化痰的成藥。

▊保養型:龍角散、龍風嗽散、川貝枇杷膏、甘草喉糖。

▊中藥成分且具治療效果:清痰樂、咳亦清、救肺散。

▊藥水:氣舒痰、諾比舒咳、百咳能、貝咳華納。

▊成藥:伏冒錠、斯斯。

蔡佳嘉提醒,如果自行購用成藥一星期,症狀不見改善甚至更惡化,伴隨發燒、呼吸急促、頭痛等症狀,應該儘快就醫。

含顆喉糖,舒緩喉嚨

很多人咳嗽、喉嚨乾痛時喜歡含顆喉糖、或者枇杷膏,有助於減輕喉嚨刺激,舒緩咳嗽。「如果用了覺得喉嚨舒服,含著無妨,」台北榮總喉科蔡東龍醫師說。

如果只是想減輕喉嚨乾癢,可以含薄荷、或者中藥成分(比如甘草)的喉糖,但若覺得喉嚨腫、痛,則可以選用「藥字號」、也就是有一些殺菌、消腫成分的喉糖使用,蔡佳嘉表示。

產後如何明豔動人?

【李怡嬅】
今年流行當快樂媽媽,因為已有方法讓妳產後依然美麗。

電視上,懷有身孕的女藝人,仍美美的入鏡;有些明星產後復出,大方秀出恢復迅速的姣好身材,與大家分享快樂瘦身的秘訣。

他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?

「漂亮的產婦或孕婦,大多是體重控制得宜,」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醫師蕭啟信說,許多媽媽停留在「一人吃兩人補」的觀念,於是懷孕期間大吃大喝(或亂吃亂喝),導致生產時因過重而難產,或是生完後體重難恢復,仍然大腹便便,身形臃腫。

《康健》為你請教專家及兩位產後快樂瘦身的媽媽──電視台主播周慧婷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傅娟,教你從控制熱量、均衡飲食、適度的運動及裝扮,保持明艷動人。

1. 適量的熱量攝取

孕婦初期(1~3個月)不需增加熱量攝取,4~9個月時一天只需增加300卡的熱量就夠了。

從體重角度來說,就是懷孕前3個月最好不要增加體重,4~6個月時最多增加5公斤,7個月~分娩前,最多只能增重5~7公斤。

2.吃對食物

均衡飲食對懷孕媽媽相當重要。

《健康懷孕飲食法》的作者薩姆爾建議,孕婦每天應攝取2~3份含鈣質豐富的食物、5份蔬菜、3份水果、6份全穀類、2份肉類蛋白質。

此外,每天服用一份孕婦專用的維他命,並確保它含有足夠的鈣質,「因為,如果沒吃進足夠的鈣,肚裏的小寶寶將先從媽媽的骨頭支取,」美國飲食學會的發言人瑞斯伯格說,那麼女性在日後得到骨質疏鬆的風險也將大大增加。

傅娟的體質屬於易胖型,懷孕期尤其明顯,她謹守下午五點以後不吃澱粉類食物、不喝含糖飲料、不吃油炸食物等原則,且每天至少一餐吃五榖雜糧、一天吃超過20種蔬菜水果、每餐七分飽、多喝優酪乳及水。

台安醫院營養師林佳姿提醒,懷孕期間營養充足,孕期或產後都能容光煥發:

■鈣:充足的鈣幫助胎兒骨骼成長及強化骨質密度,且避免孕婦肌肉抽筋、失眠、精神狀況不佳。

衛生署每天建議量1000~1200毫克,食物中牛奶、起士、優酪乳、小魚乾含量豐。一杯240cc的牛奶約有280毫克的鈣。

■鐵:供應胎兒造血的需要及為生產過程大量的失血預做準備,鐵是相當重要的營養素,若攝取不夠而貧血,孕婦易疲倦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血液循環不良,精神、氣色也不好。

衛生署每天建議量是15毫克,但懷孕後期(7個月~分娩)最好增加到45毫克,營養師建議每天補充30毫克的鐵劑,但一定要多吃維生素C的食物以利吸收。

■葉酸:是細胞增殖及紅血球生成時不可缺少的營養素,若攝取不足易造成早產。

衛生署建議孕婦一天需要600微克(5根蘆筍就含有100微克的葉酸),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(如菠菜)、肝臟、蛋黃、堅果等。

■抗氧化營養素A、C、E:維生素A在細胞與組織的生長發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,衛生署一天建議量約600微克(約120克的菠菜),深色蔬菜、番茄、紅蘿蔔含量豐。

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,可以讓皮膚白皙、有彈性,可抑制黑色素沉澱,衛生署一天建議量是100~120毫克(約2顆柳橙),水果中奇異果、芭樂、柑橘類及深綠色蔬菜最多。

可延緩老化的維生素E,一天最好攝取12毫克(約88顆杏仁果),以堅果、榖類較多。

3.適量運動

運動是維持體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則。「目前研究的共識是,維持懷孕前的運動量就夠了,」伊利諾大學的運動專家巧斯克札斯寇博士說。

向來就酷愛運動的主播周慧婷建議,孕婦們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,她自己常游泳和作瑜伽,產後很快的恢復身材,且神采奕奕。

傅娟則認為,一定要從事自己喜歡的運動才有持久性,她喜歡走路,常步行上班或接送小孩上下課,身心愉快又健康。

「適量的運動很重要」,蕭啟信醫師提醒,常規性的運動,能夠放鬆肌肉,幫助產程進展順利、且減緩孕婦水腫的症狀,並且運動時大腦會分泌一種讓精神愉悅的化學物質腦內啡,有助孕婦心情舒暢。

瑜伽、游泳、走路、爬樓梯、較緩慢的舞蹈是不錯的選擇,一天約20~30分鐘即可。但過度激烈的運動,像是潛水或籃球,並不適合孕婦。

美國婦產科學會建議,運動強度以心跳率不超過每分鐘140次、避免跳躍、震盪性的動作,懷孕四個月後,禁止做背部仰臥運動。

4.懷孕也要美美的

「千萬不要因為懷孕就忘了打扮」,傅娟懷孕期的穿衣哲學是,上半身以寬鬆為主,顏色挑粉色系或鮮豔的紫色、黃色等,再搭配絲巾等配飾,下半身穿彈性喇叭牛仔褲,休閒又有時尚感,再上點淡妝氣色會較好。

周慧婷懷孕期間幾乎不穿孕婦裝,而是以娃娃裝搭配長裙或有彈性的窄裙以表現時尚感、穿著有質感的洋裝增添氣質、並穿上平底馬靴顯得帥氣有型。

選對適合自己的方法很重要,但「實踐」及「堅持」更是成功的秘訣。想當辣媽嗎?你也可以做得到。

step by step,買到好餅乾

買餅乾時,你是拿了就走,還是先留意評比包裝上的食品營養標示? 事實上,許多健康真相都隱藏在營養標示中。按照以下幾個步驟,你也可以挑選出真正符合健康的餅乾。

食品營養標示透露玄機

▓看份量

是以「每一份量」或是「每一百公克」計算。如要比較相同品項,最好以「100公克」為基準點。

如甲餅乾每一份量為25公克,含熱量120卡。乙餅乾為100公克,含熱量400卡。

看起來似乎乙餅乾熱量較高。但實際上以每百公克熱量來計算,甲餅乾應為120×4=480卡,總熱量比乙餅乾高。

看脂肪比例及鈉含量 不要過度依賴自己的味覺。嚐起來不油不鹹,並不表示這餅乾的含鹽量少。有時只因為鹽被撒在餅乾表面,吃起來感覺比較鹹,其實鈉含量並不高。可以看看餅乾的脂肪佔熱量比和鈉含量。

按照衛生署規定,食品脂肪佔總熱量最好不要超過30%以上。

國內目前還未有鈉的建議攝取量,美國的建議可供參考:每份食品(約30克)中鈉含量不宜超過240毫克。

▓看成分

A.油脂種類比總量更重要

雖然目前衛生署並未硬性規定必須標示飽和脂肪酸含量,但可以藉由成分中的油品種類,辨認出餅乾是否含有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。

譬如:奶油、牛油、豬油、棕櫚油、椰子油,氫化植物油(反式脂肪酸,又名:乳瑪琳、酥油、白油、精緻植物油)

專家建議,可以混合添加芥花油、橄欖油、芝麻、腰果或堅果等不飽和脂肪酸,提升油脂品質。

B.天然食材愈多愈好

食品成分愈多樣,營養素來源也會更多元。

按照食品業的標準,添加愈多的主要成分,排序愈前面。

譬如:「小麥粉、白砂糖、植物油、花生、黑豆、杏仁……」,表示這片餅乾中小麥粉量最多,再來是白砂糖,黑豆、杏仁添加量最少。

可以先看看成分中排名第一位的主成分是什麼。基本上以全穀、全麥類為最佳,其次才是麵粉、麥粉。

澱粉種類與消化吸收速度有關,尤其粗纖維對血糖影響小、不易消化,可以降低膽固醇,有健康助益,如全榖類中的蕎麥、裸麥、燕麥都屬於這類。

其次,如果產品標榜「天然」、「自然」、「野菜」、「蔬菜」,成分表中卻未見任何天然食物或蔬菜,甚至排在鹽等食品添加物後面,表示餅乾中可吃到的蔬菜成分,可能比添加物更少。

「最好是外觀可以看到、吃得到才算數,」中華民國營養學會秘書長蕭寧馨提醒,天然食物加得太少無足輕重,意義不大。

她提供另一個小秘訣,如果餅乾中有添加穀類,營養成分中會出現鈣含量,如果都沒有標示,表示添加量太少。

如果你在意的是纖維含量,除了看成分標示是否有五榖、燕麥、芝麻及豆類外,也要留意口感變化。

一般可以「咀嚼到」的粗纖維,才會對健康有益。

粗纖維會對代謝產生影響,甚而降低膽固醇。但先決條件是不能磨成粉,纖維磨成粉狀後效果差,營養師蘇秀悅提醒。

C.上網選擇營養試算量表

中華民國營養學會提供的營養標示知識庫,除了可以查到營養標示規範、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外,其中有一欄「營養標示計算機」,可以輸入任一食品品項、熱量等基本資料,讓電腦幫你算出完整的營養成分分析,包括佔一日所需營養素的份量等,為自己的健康把關,你可以從選擇餅乾開始做起。

網址是http://label.nutrition.org.tw/np/nutritionLabel.nsf/index

穿對鞋,去運動

【謝曉雲】
《康健》「大家來walking」活動將於12月11日星期天上午在政大後山舉辦,邀請讀者帶全家大小和我們一起走出健康。上路之前,先為全家挑選一雙適合的運動鞋吧!

去到運動用品專櫃或專賣店裡要選雙運動鞋,不是件容易事。一整面牆上排著各色各式鞋款,光是看過一輪就要花不少時間,而且看過之後,也不曉得從哪一雙開始著手試穿。

有些人先挑看對眼的下手,有些人會指名要買明星運動員代言的鞋款,但這些都不是最好或必要的選擇運動鞋條件。要是只依著鞋子外型或明星廣告就讓你決定拎一雙運動鞋回家,可能不適合、不正確的鞋子,會在運動之間傷害你的腳、腿甚至膝蓋。

美國足部醫學會(APMA)就提醒,要防止腳、腳踝、膝蓋受傷的慘劇發生在身上,在從事運動時,需要穿適合這項運動的鞋子,例如登山穿的是登山鞋或登山靴,而不是隨便套上一雙抓地力、止滑力不強的運動鞋就上山去。

哪種運動鞋功能最好?

基本上,一雙運動鞋會具備幾項保護功能,包括:

●避震(cushioning),如我們健走或跑步時,腳底會承受來自於地面的反作用力,而鞋子的避震功能就是要幫腳吸收這種壓力。

●穩定性(stability),在走路和跑步這一類持續直線進行的運動中,可以穩定足部。

●扭轉控制(torsion)功能則對籃球、網球等側向移動的運動很重要,目的在保護腳踝避免在移動、轉動之間扭傷。

●輕量化(lightweight),運動鞋穿起來輕盈,有利於長時間從事運動時,身體負擔比較小,不容易疲累。

●良好的抓地力(tracking)則要防止彈跳動作落下時滑倒摔傷。

不過,不同運動的特點和需要保護的部位、程度也不大相同,所以市場上會區分出針對不同運動而設計的運動鞋。比如低衝擊的運動健走,適合大多數人,鞋子要求的功能和保護性也比跑步、籃球等運動少一些。

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講師柴惠敏解釋說,穿一雙氣墊休閒鞋或直接選擇慢跑鞋去健走,在避震和穩定的功能上就足以提供不錯的保護作用,因為人在走路時,腳底受到的壓力大約是體重的1.5倍,跑步時就大約是2-3倍,而跳躍時增加到4-4.5倍。

不過,如果穿慢跑鞋去打籃球,就有潛在的受傷危險。因為打籃球時最容易造成腳踝扭傷,慢跑鞋比較不強調扭轉控制的功能,而高統的籃球鞋特別著重保護腳踝,及跳起落下時的穩定性、抓地力,以防跌倒。

相反地,如果穿著籃球鞋去跑步,因為鞋子本身比較重,身體的負擔相對較大,跑不了多久就覺得累,反而會因疲勞而扭傷腳,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鞋類輔具組副組長黃賜源說。

因此專家大致同意,針對特定一種運動應該穿專門的運動鞋,而不適合一雙鞋「打遍天下」,否則不慎受傷的話,得不償失。

從事運動項目多元,並沒有長期頻繁從事某一種運動,像是上健身房,建議可以穿「多功能運動鞋」(cross training shoes),顧名思義這種鞋含括各種功能,可應付多種運動,但是比較「不專業」,各種功能都不強。

至於需要準備兩雙以上的運動鞋嗎?這要視每個人的運動習慣而定。如果一個人固定打籃球,也經常跑步,這兩種運動的特性和需要保護的重點各有不同,那就同時需要籃球鞋和慢跑鞋;但如果一個人會上健身房及健走,這樣一雙多功能運動鞋就可滿足他的需求了。

選購運動鞋必做10件事

傍晚以後去試穿鞋。這時候,腳經過白天的站立走動,會比較腫脹,所以能選到稍微寬大的鞋子,比較舒服。

選鞋款前先和銷售人員聊一聊你的運動習慣,比如平時大多從事哪一些運動、運動的頻率、去哪些地方運動等,這些資訊有助於他推薦比較適合的鞋子給你,Nike專員陳威穎說。

一定要親自試穿,而且不嫌麻煩,兩腳都試。不要只依自己的鞋號去買鞋,因為每個廠牌同一鞋號的大小尺寸會不同。「也不宜完全以店家現場量腳的尺寸當做標準,那只是一種輔助方法,應該相信自已雙腳穿起來的感覺,」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專員廖明濠指出。

鞋子拿來還沒穿上之前,先平放在地上或桌上,看一下鞋子是不是三點(大、小姆趾及腳跟處)穩穩著地,不會晃動(做歪的瑕疵鞋會搖晃而不穩固)。另外,也觀察兩隻鞋子腳後跟的中線要正,柴惠敏指出。

穿上平時運動時會穿的襪子去試穿鞋子,因為太厚或太薄的襪子都會影響穿運動鞋時的合腳性,New Balance行銷處廣告宣傳主任陳俊嘉建議。

鞋子穿好之後,需要空出大約1~1.5公分(塞得進一根指頭)的空間,並讓五個腳趾頭都能活動;綁好鞋帶之後,確定腳背沒有受壓迫而不舒服。

穿著鞋起身走個幾圈,並在原地跑幾步、跳幾下,感覺腳在運動鞋裡是不是舒適。

如果是為小孩買鞋,記得帶他們在店裡繞幾圈,走5分鐘以上,或讓他們跑一跑,並問他們會不會覺得腳在鞋子裡緊、不舒服。活動時,要是腳有卡住的感覺,那表示大小不適合,不要勉強買回去。

除了鞋的長度要適合,鞋的寬度也要夠,東方人的腳比較寬厚,和西方人的細長腳型不同,因此穿一些國外廠牌的運動鞋,可能發生鞋長適合,但鞋的楦頭卻太窄的情形,「勉強穿的話,可能造成趾間神經壓迫而發炎,」柴惠敏指出。因此選購運動鞋時,最好進一步詢問店員,有沒有寬楦頭或亞洲版的款式。而有些廠牌會標出楦頭的尺寸,可以選擇試穿EE或EEE大小的鞋子,看合不合腳。

鞋子的蹠跟距要跟自己的腳相合,鞋底的前三分之一部份要柔軟容易曲折,以保護腳的蹠骨。

按壓鞋子的護跟要硬,比較有保護作用,而且護跟範圍愈大,保護效果愈好。

運動鞋也要定期汰換

不要把運動鞋穿到破才捨得丟,因為就算買來不常穿去運動,鞋底也會因為環保設計而慢慢氧化,失去作用。

而定期運動的人更要注意,當運動鞋的鞋底明顯看出磨損掉一塊時,就該換雙新鞋了,或者平均一星期運動3天以上的人,建議3~6個月汰換一次運動鞋,以免磨損的鞋子失去保護功能,容易引起運動傷害,不能輕忽,柴惠敏解釋說。

如何選擇、清洗瑜珈墊?

隨著瑜伽大受歡迎,市面上瑜伽墊的材質、價錢大有差距。除了價錢,購買瑜伽墊時,還應該考慮什麼?

在美國教學超過5000小時的瑜伽老師蘭力建議,購買瑜伽墊前,要考慮:

◆如何清洗?

◆瑜伽墊平鋪在地上時,是否容易平放?

◆會黏嗎?

◆流汗後會不會打滑?

◆是否容易攜帶?

◆製造商有標示出「使用期限」嗎?

◆當瑜伽墊最終要被汰換時,是對環境友善的嗎?

蘭力老師提供幾個選擇的小訣竅可參考:

●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瑜伽墊,試試耐壓性如何。

●濡濕一小塊瑜伽墊,模擬汗濕的狀況,試試看會不會滑。

●找一塊橡皮擦瑜伽墊,試試材質是否容易破裂?

但隨著永續意識抬頭,許多瑜伽練習者希望使用環保瑜伽墊(eco yoga mat)。

因為傳統瑜伽墊都是PVC所製,PVC是長期的塑膠污染源,汰換後會對環境造成污染。而且許多人不喜歡瑜伽墊上的那股塑膠味。環保瑜伽墊採天然材質或其他對環境友善的材質,混合天然乳膠和麻,百分百不使用PVC。

清洗瑜伽墊101

美國漢格.莫格瑜伽產品創辦人夏柏思接受《瑜伽期刊》採訪時建議,為確保衛生,最好每隔一週就清洗一次瑜伽墊。

平常的簡易清洗,可以用兩杯水加4滴洗碗精放入噴霧器內,噴洗瑜伽墊後,再用乾布擦乾。

如果墊子非常髒,浴缸加滿冷水,再加入洗衣粉。洗衣粉愈少愈好,因為任何殘留,都會讓以後瑜伽墊變滑。然後用濕布擦洗墊子,再沖乾淨。用大乾毛巾捲起瑜伽墊,吸乾多餘的水分。放開晾乾。